俄乌冲突犹如一场剧烈的风暴,席卷了国际舞台,让俄罗斯的发展之路变得崎岖坎坷。在这艰难时刻,俄罗斯向中国提出了六大援助请求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中国只答应了其中三个,另外三个则果断拒绝。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考量?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
自俄乌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。美西方国家一边大力援助乌克兰,一边琢磨着如何“修理”俄罗斯。其中,贸易制裁成了他们打压俄罗斯的重要手段。俄罗斯长期以来依赖能源出口,石油、天然气等资源出口创造的产值占其 GDP 的三分之一。制裁一来,欧洲市场的大门对俄罗斯能源关得死死的,俄罗斯能源卖不出去,这可愁坏了普京。于是,普京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亚欧格局的决定——“向东看”,加强与中国的紧密联系。

数据显示,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首年,中俄双边贸易额就超过 1900 亿美元,同比增长近 30%。到了 2023 年,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 2400 亿美元,增长 26.3%,要知道当年经济专家预测要到 2024 年两国贸易才可能突破 2000 亿,这任务提前完成,可见中俄贸易合作的强劲势头。俄罗斯自然希望能与中国建立更广阔的贸易联系,这也是它向中国提出的六大援助之一,而中国也给予了积极回应。

俄罗斯工业存在严重短板,重工业强如学霸,轻工业却弱得像学渣。在科技领域,俄罗斯连“中等生”都算不上。虽说有大量高素质科研人员,但科研投入不足,导致人才无用武之地。如今大国竞争聚焦在纳米芯片和 AI 智能上,中美表现亮眼,俄罗斯在这方面却没什么显著成就。好在俄罗斯高层及时醒悟,想出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、输送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的办法,中国也都积极回应,同意给予科技支持。

国际刑事法院把普京列为“通缉人员”,使得普京前往该机构成员国时面临极大限制。关键时刻,中国在一带一路峰会上邀请普京前来,这无疑是对普京最大的外交支持,俄罗斯提出的获得中国外交支持这一请求,中国也答应了。

不过,俄罗斯提出的六大援助中,有三个被中国坚决拒绝。

其一,是结为军事同盟。历史上,中俄有过多次结盟经历,但结果都不太好。就拿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来说,中国一边倒向苏联,中苏结成“战略同盟”。可赫鲁晓夫开了一场会后,立马与中国断绝关系,撤走专家、切断援助,让中国发展几乎陷入停滞。有了这些惨痛教训,不管俄罗斯许诺多少优厚条件,中国都不会再答应结盟请求。

其二,让中国彻底倒向俄罗斯阵营,斩断与西方的联系。这显然行不通,中国深知谋求发展必须与全世界建立联系,西方有着广阔的市场,主动舍弃不符合自身利益。

其三,俄罗斯希望从中国进口武器。放在俄乌冲突背景下,若俄罗斯提出此要求,或许还能考虑。但冲突发生后,中国一直保持中立角色,不偏袒任何一方,军援俄罗斯不符合外交政策,所以这一请求也被果断拒绝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